(一)发病原因
输卵管癌的发病因素并未完全明了。由于患者多伴有慢性输卵管炎,不孕的比例高,过去常有急性输卵管炎的病史,输卵管标本中均有慢性炎性细胞存在,因此推断输卵管慢性炎可能与输卵管癌的发病有关。但是慢性输卵管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妇科疾病,在输卵管炎发生率高的人群中并未见输卵管癌的发病率增高。毕竟输卵管癌是一种很少见的恶性肿瘤,在病理检查时常见患侧伴随慢性输卵管炎,而另一侧则无明显炎症现象,因此也有可能输卵管炎性变化是继发于输卵管癌之后。另外也有报道输卵管癌与输卵管结核并存,输卵管癌发生于输卵管结扎之后,这些也有可能为输卵管癌的发病因素。
(二)发病机制
原发性输卵管癌绝大多数是乳头状腺癌,占90%,其他的组织类型有透明细胞癌、鳞癌、腺棘癌、腺鳞癌、黏液癌及子宫内膜样癌等。
1.大体形态 输卵管癌因肿瘤大小及生长部位不同,而在标本巨检上有不同表现。总的呈输卵管增粗、不规则形或纺锤形。早期肿瘤限于黏膜层时,仅在手术时见输卵管小结节状增粗,触诊可及柔软结节。若侵犯肌层则结节或肿块硬度增加,若未侵犯浆膜层则浆膜面光滑。当管腔内充满肿瘤组织时,输卵管可呈香肠或腊肠形。输卵管剖面见腔内有菜花样组织充塞,有时还可见坏死团块。
2.组织学分型 Hu、Taymor及Hertig等将输卵管癌的组织学分型分为3级,这是当今被采用最多的组织分型。
1级乳头型(papillary),肿瘤局限于黏膜,无肌层浸润。肿瘤呈乳头状向腔内突出。乳头被覆柱状立方上皮,复层排列,形态不规则,极性消失。核染色深,有分裂象。常可见到正常黏膜与癌的过渡区。
2级乳头腺泡型(papillary alveolar),乳头结构仍存在,但细胞分化较差,异型性明显,并有小腺泡或腺腔形成,常伴有输卵管肌层浸润。
3级腺泡髓样型(medullary),细胞分化差,核分裂象多。细胞弥漫生长成片,其间有时可见腺泡结构,肌层浸润明显。
这三种组织类型为逐渐演变的过程,乳头型往往为较早期病变,恶性程度较低。而乳头腺泡型及腺泡髓样型则往往为较晚期及恶性程度较高者。有时在同一个标本中可见到3种型别同时存在,应根据哪种类型占优势而定。
输卵管原位癌也偶见报道,多为其他原因切除输卵管而被发现。病灶往往较小、局限,表现为黏膜上皮呈复层重度非典型增生,核染色较深,细胞排列紊乱,易见核分裂象。原位癌应与反应性非典型增生区别,前者为局灶性而后者往往为弥漫性,在核形态、核染色及核分裂上也有所不同。
卵巢癌中的各种组织类型在输卵管癌中也可见到,如浆液性乳头状癌、黏液性腺癌、子宫内膜样癌、移行细胞癌、透明细胞癌等。
除了以上这些组织类型外,还有一些更少见的组织类型,如鳞状细胞癌、腺鳞癌、毛玻璃细胞癌及交界性囊腺瘤等。
输卵管癌多见的部位是输卵管壶腹部,其次为伞端,双侧性占10%~26%。
3.组织学诊断 原发性输卵管癌的诊断至少应符合以下的两条:
(1)输卵管的肿瘤与其他部位肿瘤不相连。
(2)输卵管肿瘤的组织表现与其他部位肿瘤明显不同。
(3)输卵管的肿瘤明显大于或长于其他部位肿瘤。
(4)输卵管的肿瘤恶性程度及期别超过其他部位肿瘤。
4.分期与转移途径
(1)分期:关于输卵管癌的分期,长期以来世界上并无统一的分期标准。早在1967年Zrez等及1971年Schiller及Silverberg等,曾提出输卵管是一个空腔器官,具有内膜及肌层组织,类似于结肠,在肿瘤发展中其浸润及扩散与卵巢肿瘤不同,因此建议参照Duke的大肠癌分期系统制定输卵管癌的分期(表1)。
由于输卵管邻近卵巢,而且许多生物学行为也与卵巢类似,故许多学者对输卵管癌的分期总是参考卵巢癌的临床分期。1991年9月,国际妇产科联盟(FIGO)正式推荐输卵管癌的分期法(表2),这两种分期法皆为手术分期法。
(2)转移途径:输卵管癌的转移途径类似于卵巢癌,通常有3条转移途径。
①直接扩散:输卵管癌可通过伞端扩散到腹膜及卵巢等部位,也可由于输卵管浆膜被穿破而扩散到盆腹腔。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输卵管的蠕动向宫腔、宫颈甚至对侧输卵管蔓延。
②淋巴道转移:输卵管和卵巢有相同的淋巴引流途径。盆腔淋巴及腹主动脉旁淋巴是输卵管癌的主要淋巴转移部位。由于输卵管癌病例少,治疗时又没有常规行淋巴清扫,因此其确切的淋巴结转移率并不清楚。据估计各期输卵管癌总的淋巴结转移约占半数,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约占1/3。而在尸检中发现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更高。此外,也有少数报道腹股沟淋巴结或锁骨上淋巴结转移。病灶较小或局限的癌也可发生淋巴结转移。
③血行转移:晚期癌者可通过血行转移至肺、脑、肝、肾等器官。
|